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夠讓你持續地熱愛她。只有那些持續給青年人以前途和希望、讓青年人愿意持續奮斗的城市,才有未來。
那么,青年人的希望來自哪里?我們在長春這個城市發現了一個新答案:底氣。2020年,長春人口達到906.7萬人,10年增加139萬人,刨除本地增長,凈流入56萬人。東北人口在外流,而長春人口在增加。
首先,這個底氣來自老工業基地的積淀。現代化的進程告訴我們,工業進步需要意志力強大且雄心勃勃的人們發揮他們的才能——這恰恰是健康的產業工人的基本素質:勤勞務實,善于協作,相信科技,尊重秩序。換言之,與一些發達地區的農民工不同,老工業基地造就了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基因。他們把工人稱作“現場工程師”,沒有高低之分。他們對大工業的那種敬畏,對現代制造業的那種嚴謹,是很多地方所沒有的。一段時間里,由于產業的轉移導致了東北很多工人無用武之地,但這種骨子里對工業的尊重的精神血脈一直存在。東北朋友告訴我們,老東北的工人家庭,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豪與踏實——這是現代制造業大國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。現在長春是名副其實的汽車城,也是世界規模最大的軌道客車研發、制造和出口基地。世界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中,近一半都在長春落戶,全市汽車產業產值達到6200億元。只要產業回來了,青年立刻就有了用武之地。
在很多地方,二代企業家都不太愿意跟隨父輩繼續從事制造業,而是轉向金融、互聯網甚至文藝領域。而在長春,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批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二代企業家,不僅堅定地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,而且做得更加出色。像吉通的李昆、捷翼的王超,他們都在車間一線摸爬滾打而熟悉了所有的流程與技術,加上他們良好的受教育背景和放眼世界的眼光,使得強勁有力的雙手和聰慧精明的頭腦緊密結合,造就了強大的制造業接班人。
其次,這是一個“勤奮”的城市。一個城市首先自己要努力,以所擁有的條件創造前途,青年才會跟隨你的夢想。縱觀城市發展的歷史,人口流動最終還是受制于經濟規律:首先取決于有沒有就業機會,然后是生活成本。而這一切又取決于產業基礎和城市的整體功能。我們很高興地看到,長春在新一屆省委、市委領導下,高度重視規劃先行、產城融合,抓好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,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完善公共服務功能,推動長春向特大型現代化城市邁進。吉林全面實施“一主六雙”高質量發展戰略,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,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。高水平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形成,讓很多青年人開始愿意登上這艘航船,駛向他們所希望的彼岸。因此,向青年人講清楚我們的“產業戰略”非常重要。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在吉林大學出席“創業有你,‘就’在吉林”助力新時代吉林振興發展首場宣講報告會上的講話,就是抓住了這個關鍵點,引起巨大反響。他向青年人講透了“新擔當、新突破、新作為”的重大職責使命,講清楚了我們的產業究竟能夠給青年帶來什么——這才是青年最需要的。在青年心目中,長春已經成為東北地區最“勤奮”的城市。
最后,這里有樸素的人文和有溫度的包容。長春曾經是全國四大智力聚居區之一,有吉林大學、東北師范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,還誕生了黃大年教授的科學精神。長春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,國家級工程(技術)研究中心5個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0個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6個、大學科技園2個,科技企業孵化器15個、眾創空間18個。
從氣質上看,長春是一個設計感非常強的城市,有溫度、能包容、尊重多元化。甚至有人說,那些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消失的美好,在長春找到了。長春電影制片廠留下了新中國幾代人珍貴的記憶——長長的光影,映襯著長春的底蘊。樓頂上的摩天輪,是城市愛情的地標;有軌電車旁的繽紛落葉,留住的是秋天的童話。這里還有全國首座現代詩公園,訴說著一個城市的優雅。
長春全面放開大學生落戶限制,突破以往落戶與住房、工作單位掛鉤的要求,實施“零門檻”政策。同時對落戶長春的未就業大學生,給予12個月的生活補貼。吉林共青團組織也一直把服務青年創新創業作為重中之重,一位來自廣東的大學生告訴我們:“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靈的港灣和溫暖幸福的家,而長春是兼而有之的為數不多的城市之一。”
青年是不怕吃苦的,最看重的是發展權。時代的進步賦予了青年自由遠行的能力,他們用背包和腳投票,他們的去留才是一個城市發展與否的真正的“晴雨表”。
留住青年,給他底氣,充盈希望,城市就擁有了未來。
來源:中國青年雜志